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兒科

醫療文章

春天幼兒及兒童常見的疾病 (下)
2012-05-03
范揚達醫師

      在小兒科門診裡,常有家長問:「冬季已離去, 為何我的小孩春天也容易生病?」天晟醫院小兒科范醫師提醒父母,春天也是細菌、病毒最活躍的季節,抵抗力比較差的小孩,很容易生病。另一個原因是,幼稚園已經開學,在有限的空間裡接觸,很快使病原(細菌、病毒)散布,這段時期是傳染率最高的時候, 而幼稚園和國小的兒童又把病原帶回家傳染給學齡前幼兒弟妹。

      在上一期的文章裡,已經介紹了兒童在春天易發作的呼吸道疾病 及過敏性疾病。

      這一期的文章中,我們將繼續介紹兒童在春季同樣容易發作的疾病 :腸病毒、腸胃系統疾病、猩紅熱、以及感染引起皮膚表現的疾病及泌尿系統等

腸病毒傳染

     台灣地區每年3-4月進入腸病毒的好發期, 腸病毒引起「咽峽炎」 ,「手足口病」,傳染力很強 ,糞口傳染,或是接觸到病人的口水、鼻涕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玩具常成為兒童間傳播病毒的媒介。口腔水泡病灶初期發生在咽峽,出現紅斑、水泡再破皮潰瘍,合併體溫升高,嬰幼兒不會述說,往往因吞嚥疼痛哭鬧,流口水拒食,「手足口病」則多了手足臀部發疹 ,家長若發現家中孩童有此症狀,應趕快帶去給小兒科醫師診治。臨床上幼兒須同時配合觀察如果有嗜睡、意識不清、嘔吐、活力不佳、手腳無力及有無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稱肌躍型抽搐)可能進展惡化為重症。上述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應配合小兒科醫師診治。避免感染應勤洗手。

腸胃系統疾病

      台灣地區,每年秋末到初春是盛行季節,「輪狀病毒」感染仍是兒童最常見的腸胃炎病原。根據統計,5歲之前的孩子,至少會得到1次「輪狀病毒」感染。有的發生腸胃炎,有的沒症狀。每年全球約有88萬名兒童因感染輪狀病毒死亡,輪狀病毒與其他腸道傳染病不同 , 它不會因為經濟及衛生改善而絕跡,在歐美先進國家,它仍是兒童最常見的腸胃炎。
      典型症狀包括嘔吐、發燒和腹瀉。急性期容易身體消耗水分而脫水。其死亡病例大多數都是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和休克引致,補充電解質水溶液為最重要,同時病程中輪狀病毒會破壞腸黏膜,造成乳糖吸收不良,此時應暫時停用乳製品。避免感染應勤洗手或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來預防。

猩紅熱

      猩紅熱是學齡兒童較常見的細菌性傳染病(A族鏈球菌),患者以4到6歲的小孩占大多數,主要流行季節由冬末初春延續到春夏交替,但台灣地區一年到頭都有病例。發病初期與一般細菌性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所造成的發燒、咽喉發炎及疼痛等症狀類似,異位性皮膚炎的抓搔併發A族鏈球菌感染也可發生猩紅熱, 常伴有高燒、惡心及嘔吐, 皮膚疹 ,草莓舌。猩紅熱雖然具有很高的散播能力及嚴重的並發症,但是治療上並不困難。

 皮膚疾病

     「水痘」是春季好發的高傳染力疾病,可藉咳嗽飛沫及接觸傳染,所以在團體中,一個人感染,就足以散布病毒。而且潛伏期潛伏期約9至12天甚至長達3週,所以被傳染了還不知,在發疹的前2天就已經有散布病毒的可能性。
      水痘發病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常伴隨著倦怠感與輕度的發燒,隨即在軀幹及頭皮出現成群紅斑,形成小水泡,透明的水泡加上底部泛紅的皮膚,在數小時之後轉變為膿,約2至3天後結痂。皮疹由軀幹往四肢、手掌、腳掌呈現離心式地向外擴散。因為皮疹的變化快速,所以在患者身上可見到不同時期的變化,就是水泡、膿、結痂等病灶同時存在,數目也可由數十到數百個,且經常因為癢感、反覆搔抓而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繼發性感染形成的疤痕,這些都是水痘臨床表現上的特色。其他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如中耳炎、腦膜炎、雷氏症侯群、病毒性肺炎或肝炎等。但若發生於成人、免疫不全、白血病、淋巴癌或常期使用類固醇的病人身上,症狀較為嚴重,皮疹也相對地較多而且持續時間較長,併發症大大增加。

另外要提醒家長
      嬰幼兒如果沒有呼吸道症狀,腸胃炎或耳朵痛等中耳炎而一直發燒,就應該檢驗尿液,檢查是否有泌尿道感染。尿液中會白血球、紅血球增加,較大兒童會說頻尿或是解尿疼痛。幼兒以發燒倦怠味口差來表現。尿道炎則常因男童包皮藏污納垢,紅腫發炎甚至流膿,治療需抗生素使用,並追蹤尿液到療程完整。反覆發生泌尿道感染,要懷疑有先天或後天的泌尿道畸形,需做超音波或泌尿系統 X光攝影等進一步檢查。

      天晟醫院小兒科范醫師提醒: 家長、幼稚園和國小的兒童要避免感染應勤洗手!!
另外;有生病的症狀出現時請盡快就醫。衛生的環境、適度的營養及睡眠、完善的醫療,讓您的孩子健康的迎接今年的春天!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