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通常在嬰幼兒時期,有缺鐵性貧血的小孩,日後在腦部神經發育及學習能力評估指數也比較低,這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在統計學上是有意義的。
最常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寶寶
缺鐵性貧血最常發生在六個月到三歲大的幼兒,所以嬰兒在9-15個月大時,最好能接受血液篩檢,看看是否有缺鐵性貧血,以便及早接受鐵質之補充治療。
一般而言,早產兒及低體重兒(體重輕於2500公克),因體內鐵之儲存量(iron stores)較低,所以最遲應該在兩個月大前開始補充鐵質,足月兒則可至四個月大時再補充,其來源則是富含鐵質配方奶粉及穀類。
母乳的鐵含量雖然僅為低鐵牛奶配方之20%(0.3mg/L V.S. 1.5mg/L),但因其生物利用率遠較配方奶粉為高,故喝母乳發生缺鐵性貧血之機率,較低鐵配方來得低。然而,完全只喝母乳而不接受其他來源之鐵質補充,仍有6%-20%的機率會造成體內鐵儲存量不足。
如何選擇含鐵之嬰兒奶粉
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營養委員會的建議,每天應攝取2-3mg/公斤(即每公斤體重應攝取2-3毫克的鐵質),每天最多以15mg為限。也就是說,即使超過5公斤重的寶寶,每天最多也只要攝取15mg即可。至於如何區分低鐵及加強鐵之配方奶粉呢?家長可以看奶粉罐上的成分標示,若每公升奶水的鐵含量超過6.7mg,則為加強鐵之配方,反之則為低鐵配方。
在美國,加強鐵配方之鐵濃度為10mg/L-12mg/L;在歐洲則為4mg/L-7mg/L,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營養委員會也於1999年提出建議,呼籲停止生產鐵濃度低於4mg/L的配方奶粉,因為若是長期食用,會有鐵質儲存不足的潛在風險。
因此,當家長為寶寶挑選奶粉時,不妨注意罐上之成分標示,如果鐵含量超過8mg/L,就可以安心食用了。但如果您的寶寶是早產兒、低體重兒或媽媽有妊娠糖尿病,就要請教小兒科醫師,進一步評估,看是否需另外補充鐵質之口服滴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