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楊梅天成醫院 楊珊珊營養師
女性朋友可能不知道,每月的生理期,會使得身體多流失許多的鐵質,根據衛生署研究調查顯示,台灣地區19-44歲育齡期女性,缺鐵性貧血高達60%,是台灣最常見的貧血。
「貧血」是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就是「缺鐵」,但是所有的貧血都是缺鐵嗎?那只要補充鐵,就會改善了嗎?
「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必須了解自己是什麼原因而造成的貧血。一般而言,可分為如下:
(一)遺傳性貧血:如地中海型貧血、鐮刀型貧血、胚核鐵質沉著性貧血等。
(二)紅血球流失性貧血:如大出血,導致體內血液大量流失。
(三)營養缺乏導致貧血:因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鐵,蛋白質及熱量不足等所造成的。如:巨球性貧血、惡性貧血、缺鐵性貧血。
(四)疾病、藥物、感染或其他因素所造成。
若是缺鐵性貧血是因為食物中的鐵,長期攝取不足或血液流失過多,造成身體內鐵質不夠,無法產生足夠的血鐵質,而導致血色素下降。會有精神不濟、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症狀,臉上堆滿倦容、臉色蒼白說話有氣無力、缺乏活力做事提不起勁等,都會使妳美麗的容顏失去光采,長期下來衰老症狀可能找上妳,使妳看起來比身分證上的年齡老上許多。
*如何簡單的自我檢查
如果常覺得皮膚臉色蒼白、呼吸困難、目眩、疲倦體力差、頭暈,不妨先自我檢查:站在鏡子前翻開眼睛下眼瞼,觀察下眼瞼顏色;或者翻開下唇,查看齒齦和下唇黏膜色澤。如果蒼白缺乏血色,最好至醫院檢查,診斷是哪一種貧血。
-
鐵質每日建議攝取量?
兒童、成年男性、更年期女性為10毫克;青春期、更年期前女性為15毫克,孕婦及哺乳期則要增加至45毫克。上限量40毫克
*過多/不足症狀
過多鐵攝取:造成肝腎功能異常、增加心臟疾病發生率。
攝取不足:缺鐵性貧血、心悸、免疫力下降、兒童心智發育不良、注意力不集中、頭暈、怕冷等現象。
*如何增加鐵吸收?
一、動物性食物的鐵吸收和利用比植物性多3倍
動物性食物所含的鐵,稱為紅血素鐵,含較多運鐵蛋白(lactoferrin),比起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非紅血素鐵,在人體的吸收、利用率多3倍。因此,補鐵前先看鐵的來源是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見表一)
二、增加維他命C攝取:
食物中搭配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如釋迦、柳橙、木瓜、奇異果、芭樂)或蔬菜(如、綠豆芽、甜椒、油菜花、結球甘藍、山苦瓜)一起進食,可增加鐵質吸收。
*降低鐵吸收
一、單寧酸(茶類、咖啡)會與鐵質形成鐵-丹寧複合物引響鐵吸收。
二、高劑量礦物質(鈣、鎂、鋅、銅)補充錠,也會使鐵吸收率降低。
三、草酸(菠菜、甜菜、櫻桃、巧克力、茶)會與非血基質鐵結合,而降低吸收率。因此菠菜雖然含鐵質,但因為它含大量草酸,所以鐵質吸收量是低的。
不少女性生理期都有經痛、憂鬱、疲勞、虛弱等症狀,透過平日的均衡飲食或營養品的補充,長期下來就會發現自己從白雪公主轉變成好氣色的粉紅佳人囉。
表一: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食物的鐵含量)
動物性(紅血素鐵) |
|||||
食物 |
鐵量(mg) |
食物 |
鐵(mg) |
食物 |
鐵量(mg) |
柴魚片 |
15.3 |
小魚乾 |
6.8 |
鴨肉 |
3.8 |
文蛤 |
12.9 |
章魚 |
6.1 |
牛後腿肉 |
2.8 |
九孔 |
11.4 |
豬肝 |
11.0 |
鵝肉 |
1.9 |
牡蠣 |
7 |
鴨血 |
19.8 |
豬後腿肉 |
1.2 |
植物性(非紅血素鐵) |
|||||
紫菜 |
90.4 |
皇帝豆 |
14.1 |
花生 |
29.5 |
紅莧菜 |
12.0 |
紅豆 |
9.8 |
黑芝麻 |
24.5 |
紅豆 |
9.8 |
黃豆 |
7.4 |
栗子 |
25.9 |
莧菜 |
4.9 |
綠豆 |
6.4 |
蓮子 |
12.3 |
紅鳳菜 |
4.1 |
干絲 |
6.2 |
南瓜子 |
12.2 |
玉米筍 |
3.9 |
小方豆干 |
4.5 |
山粉圓 |
10.1 |
資源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官網>食品營養>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食品成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