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章
日期:2005/12/23 作者:官生華醫師 科別:神經內科
主題:大 腦 健 檢
大 腦 健 檢 人體就像是一部構造精密複雜的機器。當身體出現症狀時,必須儘快就醫檢查治療,以免小病拖成大病。就好像機器出現異樣時必須儘速送廠檢修一般,不要等到機器停擺了才來大傷腦筋。但是機器用久了,即使有任何異樣,也可能早已有些零件蝕或鬆動。因此出廠已久的機器,就算功能正常,也得定期檢查,以免意外當機。人的身體也一樣,上了年紀之後,即使有任何症狀,也可能早已有些器官或組織的病變。因此年紀大的人,就算身體健康,也得定期檢查身體,以免某天突發大病。 可能有不少人會以為所謂上了年紀就是指那些六、七十歲以上的人。然而事實上,人體的各種器官組織大約在20~25歲左右便已成長發育完全,之後便進入逐漸老化的過程。加上現今多數人的生活普遍長期處於缺乏運動、熱量攝取過多、纖維素攝取太少、作息不正常、以及壓力過大等等狀態下,更使得身體老化速度加快,以致很多病變都早在四、五十歲便開始出現。有鑑於此,為了妥善照顧國人健康,衛生署和健保局所推行多年身體健康檢查就是從40歲開始做起。40歲以上的人每三年檢查一次,65歲以上的人則每年檢查一次。 身體健康檢查的目的和意義乃在於偵測尚未出現症狀的任何疾病。目前通行的例行檢查包括尿液、血液、血糖、血脂肪、肝功能、腎功能、尿酸、胸部X光和心電圖等等,等一般人來說已經足夠了,因為大部份常見的疾病都可以靠這些檢查發現。但是對大腦的病變,像是腦中風、腦腫瘤等等,這些檢查就不夠了。對於家族史中有某些特殊疾病的人,或是本身具有某種特殊體質或生活傾向的人,就需要增加一些大腦健檢項目,以期早期發現某些大腦病變。 * 頸動脈超音波、顱內動脈超音波 藉由超音波檢查頸動脈和顱內動脈的血流及血管壁,可以早期發現這些血管是否有動脈硬化以及動脈狹窄的現象。這些血管的動脈硬化及狹窄現象和日後腦梗塞或腦缺血的發作有很密切的關係。此檢查的適應對象是血親中有過腦梗塞病史的人,或是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症等疾病的人,或是有長期吸菸或肥胖等傾向的人。 * 電腦斷層掃瞄、磁振造影掃瞄 這些檢查可以透視頭顱內的大腦結構,以早期偵測出腦腫瘤或慢性硬膜下出血等疾病。適應對象包括血親中有過腦腫瘤病史的人,或是本身有慢性頭痛且症狀愈來愈厲害的人,或是曾經頭部碰撞過且最近出現怪異行為或個性改變的人。 * 血管攝影、磁振血管攝影 這些血管攝影檢查的解象力比超音波要高。早期的血管攝影有不少缺點,包括血管內注射造影劑對身體的影響、血管內插入導管的侵害性以及攝影時身體所接受的輻射線等等。但自從磁振造影技術運用到血管攝影檢查之後,這些缺點全都不見了,只剩下昂貴的價錢而已。適應對象包括血親中有過腦動脈瘤病史的人,或是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動脈硬化及狹窄的人。 * 腦波 這是最便宜的腦部檢查。它雖然不像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那樣可以清楚地顯現大腦的結構,但是它也可以偵測到不少大腦病變。另外,它也有其獨特優點,可以偵測到大腦是否有異常的放電現象,這是其他檢查所沒有的。因此它可以當作大腦健檢的基本入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