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骨科

醫療文章

五十歲的困擾-- 五十肩
2009-11-24
骨科 馮輝賢醫師
歐小姐年紀五十出頭, 肩部疼痛已經好一段時間, 看醫生吃了幾天藥後, 以為休息應該會好, 但是過了一個月以後, 無形之中發現已經無法順利的活動手臂, 而且夜間睡覺時也無法側睡或翻身, 甚至睡時會痛醒。 曾經找國術館推拿, 但是肩部疼痛加劇, 於是趕緊前來骨科求診。

上述案例是骨科門診中常遇到的情形, 其中歐小姐被診斷是『 冷凍肩』, 即俗稱的『 五十肩』; 門診中像這樣有人得了五十肩而不自知或有人誤以為自己得了五十肩的情形是很常見的。

曾有病患到門診問道:「 我今年將近五十歲, 肩部疼痛, 又抬不起來, 應是得了五十肩吧!」 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肩部疼痛及活動侷限, 其實是很多肩關節疾病都會發生的。 五十肩或者說自發性粘連性關節發炎, 其實只是其中一項疾病而已, 造成肩關節的症狀或病變其實是十分複雜的。 如頸椎關節病變、 肩碰撞症候群、 旋轉肌群斷裂、 鈣化肌腱炎或肱二頭肌肌腱斷裂等, 都會有類似的症狀, 病患最好在骨科專科醫師的檢查及鑑別診斷下, 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 五十肩臨床理學檢查的特點則是發現被動及主動肩關節活動都有侷限, 尤其是外展活動。

『 五十肩』 又稱冷凍肩、 凝肩, 指的肩部關節囊因為發炎而造成疼痛及關節活動度的下降, 醫學上更精確的診斷應該是『 沾粘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 of shoulder joint)。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 原來『 五十肩』 是含有發炎、 沾黏以及活動度喪失的情形發生。 目前五十肩發病的原因並未完全清楚, 但與某些疾病可能有相關, 例如: 肩膀曾受過傷、 或患有高血壓、 冠心病、 糖尿病、 心血管硬化、 頸椎病的人也較易罹患; 其中女多於男, 但因好發於中年人( 年約五十歲者), 故又稱五十肩。 事實上, 其他年齡層的人也會得此病, 並非五十歲左右的人特有的一種肩關節病變 在五十肩疾病的過程中, 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是『 急性期』。 症狀為紅腫熱痛、 肩部疼痛, 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敢進行主動式活動, 但被動式活動度尚可。

第二是『 沾黏期』。 因發炎加上不動, 使得受傷的組織以及關節囊的纖維開始沾黏。 由於發炎合併沾黏, 所以被動與主動的活動都會受到限制。 而即使「 紅腫」 消退了, 疼痛仍會持續, 肩膀碰撞就痛, 睡覺翻身也痛。 此時治療的推動很困難, 加上復健運動會招致疼痛, 為此病患往往產生抗拒心理。

第三是『 緩解期』。 此時發炎雖逐漸退去, 但是已沾黏的組織會造成活動度的障礙。 除了少數患者會因沾黏不太嚴重而自行好轉外, 大部分的病患會發覺兩側肩部的活動度相較之下會有差。 較嚴重者連洗頭、 穿衣服都不方便。 在此階段, 因為關節囊已經沾黏、 攣縮了, 所以不使用到肩膀通常不痛, 一旦要硬拉到底就產生劇痛。

五十肩的治療: 沾粘性肩關節囊炎, 過去被認為是一種良性的發炎過程, 病患可能在一年至兩年內自然緩解, 僅留下些微的活動侷限。 但病患在一兩年內要忍受持續的關節疼痛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極度不便是相當痛苦的。 因此在積極治療有其必要性。 目前對於五十肩的治療方式包括:

1. 藥物治療
2. 物理治療
3. 關節內注射
4. 關節放鬆術
5. 肩關節鏡鬆解術

初期病患以藥物及物理治療為主, 物理治療主要包含一些的自我運動, 包括肩胛骨活動、 鐘擺運動、 手指爬牆運動、 滑輪運動等, 需要在復健治療師指導下忍痛堅持活動才可達到較好的效果, 復健治療之強度或頻率的調整至為重要, 而且適時的使用口服或局部注射的消炎止痛藥, 能有效抑制發炎與疼痛, 較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對的, 只想靠消炎止痛藥來治療五十肩, 卻沒有執行復健治療, 往往只會帶來令人沮喪的治療結果。 若上述療法達三個月以上仍無明顯的改善, 則需考慮麻醉下進行關節放鬆術, 或肩關節鏡鬆解治療, 術後可很快的使肩關節活動得到明顯的改善。 總之, 在五十肩的治療過程中, 重點置於恢復活動度、 避免因運動所帶來的發炎與疼痛等二方面。

此外, 每個患者的病情並不相同, 治療計劃也應有所不同。 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與復健治療師的協助, 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與治療計劃。
  • LINE
    LINE
  • facebook
    facebook
  • Messenger
    Messenger
  • 服務電話
    服務電話
  • top
    TOP